发表于 2017-05-09 14:28
福建是朱老总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他十分关心这块红土地。60年代初,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三次到福州、莆田、漳州、厦门等地调研,对福建的经济、海防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一)
1960年下半年,党中央为纠正因左倾错误指导造成的经济困难,开始调整有关的政策。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八届九中全会结束后,为了贯彻中央精神,指导地方的工作,朱德于1961年1月20日离京南下视察,走了上海、浙江之后,于2月2日抵达福州。
朱德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检查福建海防工作。当时,我国处在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共、反华恶浪,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趁机叫嚣反攻大陆,不断派遣小股武装特务窜犯东南沿海。朱德抵达福州当日,就听取了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关于海防和沿海军民反击敌人入侵的情况汇报,并坐船视察了闽江前线。
2月4日恰好是立春,朱德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鼓山,并写下了一首诗:“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纵有台风声猖撅,从来不敢到闽侯。”诗风古朴,喻意双关,形象地描绘出鼓山险要的地理位置及他对福建海防工作的赞誉。在与叶飞等人的交谈中,他对福建海防工作作了指示。他说,海防工作是必要的,不能轻视这项工作,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武装起来,进行人民战争,不管敌人从天上来,还是从海上来,一概逃脱不了人民群众的天罗地网。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福建省委作出“以战备为中心,支前第一,生产第一”的全面部署,抽调3000多名干部充实各级支前机构,全民动员,全力以赴,克服了交通运输和粮食储备等困难,建设“海上长城”。
朱德还视察了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福州木画厂、福州石雕厂、福州制茶厂等工厂,听取省委关于贯彻中央指示信和八届九中全会精神情况的汇报。当时,福建全省的国民经济和全国的一样,受到了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灾难性破坏,中央指示信下发后,省委立即制止盲目发展社有经济,强调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朱德对福建贯彻中央精神的情况表示满意。
朱德还针对福建的具体情况指出:福建要发展对外贸易,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产品的数量,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打入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加快建设速度。除发展现代大工业外,还要注意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发展工艺品,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又可增加出口产品,赚取外汇。
2月11日,朱德离开福州前往南平、三明,先后视察了南平造纸厂、建溪水库发电站、三明钢铁厂等地,2月13日离开福建。3月6日,朱德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写报告,反映了视察福建等地的情况,认为凡是贯彻了中共中央的指示信和经过整风整社的地方,因包产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指派的办法,使生产指挥权真正掌握到群众手中,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变化。他在报告中提出:我国南方各省,山区宽广,资源丰富,大力开发山区,改变山区面貌,对加快老根据地的建设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二)
朱德第二次来福建是在1962年3月。这时七千人大会刚刚结束,经济困难形势开始好转,但思想问题还很多。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朱德在会上发言,强调“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只要我们全党学会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一定能站稳脚跟,并继续向前发展”。
3月14日,朱德经闽西前往南平地区视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他和周恩来、叶挺、陈毅等率部队曾两次途经福建。在南进潮汕途中,于9月上旬攻占长汀,这是他第一次到福建,起义部队虽只住了几天,但广泛发动了群众,帮助当地恢复建立了党组织,在汀江两岸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0月16日,朱德率领从三沙坝撤出的部队和从潮汕地区撤退下来的零散部队由广东饶平第二次进入福建,经平和、永定下洋,抵达武平。在此,他们击退了尾追之敌,然后进人赣南山区。
1929年3月到5月,他和毛泽东率红四军两次入闽,三打龙岩城,歼灭了闽西地方军阀的主力,解放了长汀、永定、龙岩,在当地建立了红色政权。朱毛红军取得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闽西人民的革命斗志,改变了整个闽西的政治形势,闽西的土地革命进人了轰轰烈烈的高潮阶段,闽西革命根据地也初步形成了。此后,他率部在闽西北和闽中之间进行游击战争,多次粉碎了敌人的三省“围剿”,从而巩固和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他在上杭古田参加著名的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后,朱毛红军在赣南闽西等地来回穿梭,摆脱敌人的穷追,接连粉碎了敌人3次“围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更大的胜利,同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政权,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当时,远在上海的中共临时中央,被中央红军3次反“围剿”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提出要“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虽然毛泽东、朱德不赞成临时中央的战略方针,也不同意红军主力夺取赣州、吉安等中心城市,但是由于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多数同志投了赞成票,赣州战役还是打响了。从2月4日起,攻打赣州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红军伤亡巨大,最后被迫于3月7日撤围赣州。惨痛的历史往事萦绕心头,朱德觉得胸口隐隐作痛,违背客观规律的“左”倾路线一推行,就使红三军团损失了3000多人,还丧失了发展苏区和扩大红军的有利时机。这种现象与前几年的形势何其相似!朱德让司机把车子停下来,他拄着手杖,沿着坡地,爬到一个小山包上了望,四周空荡荡的,只有几只鹧鸪发出孤寂的叫声。
朱德的心情难以平静,当晚,他写下了《经闽西感怀》一诗,他在这首诗的自注中说:“1932年春,毛主席主张以红军一部,由赣东北向福建方面发展,通过出击来巩固和扩大苏区,在武夷山、仙霞岭、天台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毛主席这一正确的指示,没有被执行,红军的一部主力,反而南下去攻打当时的中等城市赣州,结果整个形势,由出击变为防御,这是与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整个战略指导思想相违背的。”第二天,朱德和南平地委负责人谈话,传达了七千人大会的精神,把党中央强调的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作风贯彻到基层。在谈话中,他还讲起了闽北地区革命斗争史,使在场的人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史教育。
(三)
朱德第三次视察福建,是在1964年1月。当时,经过几年的调整,全国经济形势已开始全面好转。在一些干部中,急躁的情绪又开始抬头,认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可以加快发展了。朱德感到有必要下去走走,从1964年1月4日到4月6日,他在近100天的时间里行程万里,连续视察了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13个省、市、自治区。他每到一地,都注意从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1月23日,朱德抵达福州。省委的同志考虑到他是78岁高龄的老人,就多安排一些休息时间,可是朱德却说什么也不肯多歇一歇。他说:“既然来了,就多走走,多看看,你们忘记了咱们过去是怎样长途行军的?”朱德心里很焦急,眼下国家还这样穷,人民的生活还这样苦,而一些地方的急躁冒进情绪又开始抬头,他怎么能休息得下呢?
1月27日,朱德在听取福建省委负责人汇报社会主义教育情况时,针对福建华侨、归侨、侨眷多的情况,指出:福建临海,你们要多注意海外的事情,有几百万人在海外,要努力做好海外的工作。后来在致中共中央、毛泽东的电报中,朱德还特别讲到福建省侨居国外的有200多万人,国内做好侨属工作,这不仅是一个争取侨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我们的政治影响的问题。同时,他还提出:当前在对侨属的物资供应方面还有些不足,主要是高档用品和食品不足,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帮助解决。
1月28日,朱德离开福州,经莆田去泉州。他先后听取了莆田县委和泉州市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29日他抵达厦门,途中瞻仰了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墓,30日视察了海防前线观察所。此后,他又到漳州,视察了龙海县九湖人民公社,听取了龙溪地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2月1日,朱德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在火车上听取了福建省委书记、省长魏金水的工作汇报。
魏金水考虑到朱德连日奔波,就尽讲得简要些。朱德却说:“我一点也不觉累要详细地讲,实事求是地讲,越具体越好。”在听汇报中,朱德还不时插话,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你们除了种粮食,搞搞多种经营?山区是不是都绿化了,栽果树没有…… ”他认为,为人总得吃饭啊。但是,“粮食要抓紧,光抓粮食不行,还要搞多种经营。这样,农民才能富起来。”2月5日,朱德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福建之行的感受,他说,福建省从领导干部到人民群众对争取1964年农业的大丰收劲头很大,信心很足。
60年代初朱德三次到福建,足迹踏遍了八闽大地,他针对福建具体情况作出的各项指示,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