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东 摄
李秀登是谁?南京军区司令部第五干休所一名普通离休干部。
网上检索老人资料,一则“许世友秘书李秀登:志愿捐献遗体,毕生奉献人民”的帖子,让人对这位老同志顿生敬意。
李秀登年过八旬,满头银丝,一贯低调,尽管他也有骄傲的资本:早年参加过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朝鲜战场转战三年,负过伤,立过功,后来曾担任开国上将许世友的秘书,老人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
老人扛了大半辈子的枪,离休后,激情不减,转身投入到另一个“战场”,用省出来的钱帮贫济困,支持公益事业。他并不富,粗茶淡饭,连新衣都舍不得添,可在资助贫困学子上却舍得花钱;他是三峡之子,离家多年,仍然心系家乡生态建设;他是单位第一个承诺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的人。
“我是苦孩子出身,党和人民给了我太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回报社会,履行好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李秀登的话语自然朴实,情真意切。
连续近20年,他节衣缩食捐资助学,建立“助学基金”。
#p#副标题#e#
以己微薄力,燃起新希望
李秀登走上助学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老人早年上过私塾,读过大学,参军入伍后,在当时还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队中,他这样的“高材生”显得鹤立鸡群。因为文化上的优势,他被组织看中,成为许世友将军的秘书,并负责为首长补习文化知识。
上世纪90年代,老人从副师职研究员岗位上离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联系希望工程负责人,准备资助贫困学子。
当时,老人的离休费还不高,每月才1千元左右,要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尽管有些拮据,老人还是向3个小学生和3个大学生捐助了1万4千多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岁月匆匆。十几载过去了,这第一批援助对象,如今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的刘立华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就读,由于家里穷,连生活费都凑不齐。”谈起往事,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刘立华唏嘘不已,“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李伯伯的无私援助。”
聊起这些故事,李秀登只是嘿嘿一笑。干休所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老人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制订并提前完成了捐资助学的两个“五年计划”:前后两个5年,分别向四川万州一中和鱼泉中学捐款3万元。此后,老人又用了3年时间,向三峡学院捐助了5万元。
如今,李秀登又在实践着更长远的“十年设想”:从2008年起,10年内向母校捐资助学100万元。知情人悄悄地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李秀登共捐资助学数十万元。这些钱,都是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掏出来的。
老人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如何资助更多的学生?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与受捐学校协商设立“助学基金”,采取无息助贷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受助学生日后找到工作,可根据情况逐步自愿归还。这样一来,就可以发挥捐款的滚动资助作用,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有人不解,曾开玩笑地对李秀登说,你一个退下来的老头子,谁也没要求你干什么,干吗不好好含饴弄孙,颐养天年,非要这么折腾?
老人哈哈一笑:“助学这件事,利国、利人,也利己。我资助的学生越多,心情就越快乐,也就越长寿,多好的事儿啊。”
#p#副标题#e#
连续13载,他捐助家乡植树,并婉言谢绝以他名义建纪念林——
做事不图名,只求尽心意
宛如溪水般细水长流——有人这么形容李秀登做好事的风格。
捐资助学,他一干就是一二十年,从未间断过。植树造林,老人亦是如此——连续13年,李秀登倾其微薄之力,播撒下片片绿荫。
李秀登与植树造林的缘分,始于13年前团中央的一份倡议。当时,团中央在全国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李秀登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后,顿生共鸣之情,决意响应,为家乡绿化做点事。
因为老人腿部负过伤,长途旅行比较困难,无法专程回家乡植树,于是他托人向家乡重庆万州市林业局咨询,得知寄300元可以代植100棵树。李秀登就先试着寄了300元钱,并给万州市绿化办写信道:“烦请你们帮忙在长江边植树,作为我这位在外游子对绿化母亲河的一点绵薄心意。”
有了这个开头,后面的故事更精彩。过了没多久,李秀登又专门给万州市绿化办写信,订了个植树“10年计划”,即每年寄3千元,用10年时间在长江边植1万棵树。随着年事增高,他担心身体有变,便加快了捐款速度,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原定10年的绿化捐款计划。他还另外捐款18000多元,在太白岩边缘种植了一大批黄葛树,给万州烈士陵园播种一片树林。
前两年,为了表彰李秀登植树造林的公益行为,万州市绿化委员会以老人的名义竖了块纪念林标志牌。李秀登得知后婉言谢绝了家乡人民的好意,他写信解释说:“绿化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林地,要争取早日绿化母亲河。”
李秀登老人植树造林的澎湃热情,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老人的事迹经重庆当地报刊、电视台等广为报道后,万州群众掀起了绿化捐款的热潮,在长江北岸打造了一条16公里长的绿化风景线。
“思绪绵长巴山情,高峡平湖牵我心;植树助学是义务,人民军队爱人民”,老人擅长诗歌创作,他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他的一番心意。
#p#副标题#e#
人到晚年,他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自费出书弘扬传统——
身为党的人,永葆党员魂
李秀登老人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早在20年前,他就做出了一个让家人颇感惊讶的决定:把遗体奉献给医学科研事业,把有用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当“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的工作人员送来该会颁赠的《志愿捐献遗体纪念证》时,老人如释重负,他的一桩心愿终于了却。
他反复嘱咐家人,去世后不搞任何悼念仪式,丧事简办,少给组织增添麻烦。如有丧葬费,可全部用于“希望工程”、扶贫事业或慈善事业,算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最后一份力。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记者好奇地问。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讲了抗美援朝时他的一段经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老人所在部队伤亡比较大,许多战友都牺牲了,老人也身负重伤,侥幸捡回一条命,可右膝却留下了“创伤性骨质增生”后遗症。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的付出简直微不足道。”老人平静地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更何况,我是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党员,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是我应该做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李秀登最好的写照。老人在离休后,一直在发挥余热,默默地干一件事——努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李秀登离休前,长期从事文史工作,参加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等书稿的编撰。这些经历,使老人对党史军史有着更深的感悟。近年来,让革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在老人的心头愈发紧迫和强烈。
#p#副标题#e#
近10年来,李秀登先后创作了《抗日战争之歌》《毛泽东之歌》《心中的歌》等8本诗集,以诗歌形式描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历程、革命伟人的光辉形象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为让更多青少年熟悉这段厚重的历史,他自掏腰包出书,将这些诗集捐赠给学校,成为学生传统教育的好读本。
“我有时也害怕,害怕哪一天不能再为党和国家做点什么了。”老人说,当了一辈子党员,如果不多做点事,就好像感觉心中有愧。
这就是“不老战士”李秀登。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