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02-16 09:30
资料图
1910年4月生于陕西安定县的吴志渊是大革命时期为中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云南省副省长,湖南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有人曾说,如果把历史比作璀璨的星空,那吴志渊便是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它闪烁的星辉,恒久地照耀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路上,指引着后辈们前路的方向,并温暖着后辈们的心。
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为党为人民工作
在西安工作的十年中,吴志渊为新中国修建了西北第一条重要铁路,也为西安市的农业和社会发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在许多人眼里,吴志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把一切建树和业绩都归功于党和人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p#副标题#e#
据当时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吴志渊一生对工作严谨,为人耿直,清正廉明。某一次,家里没有煤气了,他的秘书要去灌气,可吴志渊不同意,说“这不是你的事,你不要管。”他还时常跟身边的人员讲彭德怀的故事,说彭如何如何勤俭节约,如何如何公正廉洁。
1959年,吴志渊同志调任云南主抓边疆少数民族和统战工作,二十年间饱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他始终坚持革命信仰,为云南边境的安定,各族人民团结和生活改善兢业奉献。
“文革”中,吴志渊受到了严重冲击,被赶到离家三百公里以外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身心同时遭受着摧残。据他的大儿子吴又欣回忆,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父亲一年到头都是一身棉袄,以至于棉袄里外都是油光光的。因为长年积劳压抑,母亲史次锋于1976年病逝,时年59岁。
粉碎“四人帮”以后,吴志渊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第一副主席、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调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不论在云南还是在湖南,吴志渊仍然是一丝不苟地为党为人民工作。
重视教育,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在吴志渊看来,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多年来,吴志渊一直用实际行动孜孜不倦地关怀着年轻一代的成长。
从1981年开始至今,他先后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数万元资助十几个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早在1982年时,他将当时家里仅有的5000元捐给家乡刘家坪小学,一时传为佳话,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兴教重教的风气。后来,他又捐出省吃俭用存下的5万元,在刘家坪小学设立奖学金,以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对湖南的教育事业他同样倾注了心血,多年兼任着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
#p#副标题#e#
熟悉吴老家庭情况的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离退休人员第一党支部书记杨绍根曾说,吴志渊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1985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总是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会议,早到会场,积极发言,支部组织的每一次募捐活动,他总是带头捐款捐物。
对子女的教育,吴志渊从不含糊。在他的严教下,子女们自小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并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他们中有担任过甘肃省原军区司令员的军人,亦有当过广州市委领导的干部。
呕心立著,为后人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1年建党70周年前夕,吴志渊呕心沥血5年著作而成的《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出版了。这部洋洋40万言的历文著作是迄今中共党史上第一部全面阐述西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地位的重要史料。
1985年离开工作岗位后,吴志渊全心投入到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的研究中。为此,他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用了5年的时间,走访了新疆、陕西、江西等十多个省市,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以自己的亲历为主线,写出了《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一书。该书一出世便受到各界好评。对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价其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论述西北根据地历史地位的重要史料。”1996年,吴志渊还被聘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
就算是对一般人来说,五年的钻研和创作也是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但当时已年过八旬的吴志渊却并有丝毫的泄气和退缩,开书单、查史料、找文献、实地调查……他忙得不亦乐乎。
5年中,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参考了数百种文献论著、回忆材料和访谈记录,做了深入详实的调查研究,采访了薄一波、习仲勋、贺晋年、马文瑞等几十位老同志,最终写出了洋洋洒洒四十万字的《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p#副标题#e#
该书扼要叙述了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全面阐述了西北根据地的伟大历史地位,对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在陕北13个年头中关于政治、军事、统战、经济、文化、党务等各项方针政策,作了真实的记叙。真实、全面地反映西北党组织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作用,为后人能保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资料。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