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9-09-23 00:00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和博古、李德等人的瞎指挥,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没能打破,惨遭失败,红军不得不告别苏区,告别家乡,去进行那极其艰险的长征。
在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中,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人,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每当提起血战湘江老将军对那不堪回首的悲惨场面就感慨万千。
1935年9月16日毛主席亲率右路军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穿过了荒无人烟、气候无常的松潘大草地和茫茫的沼泽地,在前进中击溃了敌人的阻截,抵达了著名的天险腊子口。白龙江的上游流经腊子口下,河流湍急、汹涌激荡、清澈见底,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其为腊子河,腊子口就在这峭壁下奔腾而过。腊子河上的这座桥成为进入腊子口的唯一通道,但国民党鲁大昌部三个团扼守着这座桥。红2师陈光师长指挥部队几次都无法徒涉。毛主席最后决定用砍树架独木桥和奇袭的战术渡河。曾思玉指挥工兵连迅速砍倒了几棵大树,很快就驾起了可以过人的简易独木桥。为了送迂回部队过河,攀登峭壁插到敌人侧后,配合正面强攻,肖华政委带曾思玉亲自到工兵连做政治动员。年轻精干,英勇善战的王开湘团长亲率两个突击连,攀登峭壁,迂回到敌人侧后,来打他个措手不及。红4团杨成武政委又组织了小部队不断地佯攻,经过彻夜的激战红军终于胜利的通过了腊子口。
9月22日在一座关帝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曾思玉以师通信主任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毛主席笑容满面地说:“告诉同志们一个好消息,第2师侦察连在哈达铺俘获了敌人的一支骡马运输队,得到了一些兰州报纸,报纸上面有很好的消息,陕北有一大块苏维埃根据地,那里有程子华、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和陕北苏区根据地,我们再走几天就可以抵达陕北苏区同陕北红军会师了。”毛主席话音刚停,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这就是曾思玉在当年化装带队侦察的意外收获,为毛主席党中央把革命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心提供了依据。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