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2-11-13 14:46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赣西特委常委、苏维埃政府主席,赣西南特委常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省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是赣西南、江西省党和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永丰是赣西南和江西省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曾山工作、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曾山多次深入永丰,指导永丰苏区的各项建设,组织动员永丰人民支援革命战争,全力配合红军反“围剿”。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江西苏区,在永丰边境坚持游击战争,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一度将省军政委员会机关迁到上溪竹篙岭,在此领导江西的游击战争;随后,在苏区人民的帮助下,经过艰苦转战,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辗转至上海找到党组织。
临危受命,接替李富春留守江西苏区1934年9月下旬,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调任红军政治部副主任,曾山临危受命,接替李富春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留守江西苏区,开展游击战争。根据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的指示,曾山迅速组织地方武装部队,接替主力红军阻击敌人,掩护红军和中央机关转移,同时把各县苏维埃军事部更名为游击司令部,以领导各县苏区游击战争活动的开展。主要游击区域为西北线的公略、万泰、龙冈、宜黄、洛口和永丰等地。中心区域在永宁边境以及兴国东北部和吉水南部山区。
10月26日,敌北路军罗卓英部以八、十四、九十四、九十八等4个师的强大兵力,向宁都方向大举进攻。由于敌众我寡,敌人侵占了宁都县城,并云集北门城外山头,准备对省首脑机关驻地刘坑乡七里村发动攻击。当日下午,曾山和省军区司令员李赐凡、省苏主席刘启耀率领红二、四团及省直机关干部共4000余人,1500余支枪,1个迫击炮连,分两路撤退至安福乡的西甲村。当晚,曾山在西甲村召开军政工作会议,研究全省各游击队伍的行动方向和作战方针。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兵力,牵制敌人,全力掩护主力红军长征。为集中统一领导,会议决定撤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成立江西省军政委员会,曾山任主席。会议还决定,红军医院随部队行动,兵工厂、被服厂等迁往永丰南部山区隐蔽;号召苏区群众坚壁清野,进行游击战争,以保护苏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迎接主力红军打回来。
辗转永丰,在竹篙岭坚持游击战争部署停当之后,曾山率部且战且退,经珠良、洋斋、小布、麻田、金竹坑等地,于11月初到达洛口金竹与洛口县党政武装会合。洛口的东面广昌,北面乐安的善和、招携,西面永丰的石马、沙溪、上固已被敌占领,构筑了封锁线,南面受到了敌罗卓英的攻击,有被包围聚歼的危险。根据当前的危机形势,曾山决定转移到永丰与宁都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坚持游击战争。随即,曾山率部向永丰中村梨树村进发。
11月中旬,曾山由洛口经石油,翻过永宁交界的海拔1064米的风雨亭山来到梨树村,驻扎在陈国祯家。当晚,曾山在兵工厂厂长石林生的陪同下,视察了兵工厂的生产情况,看望和慰问了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生产的工人们。为使部队能轻装上阵,也为了红军伤病员有一个安全的治疗环境,第二天,曾山将红军随军医院安排在离梨树村7、8里远的更为僻静的太原山村。同时,曾山还将弱、幼家属进行了就地安置。
在梨树村休整几天后,曾山率部攻击驻永丰北坑守碉堡之敌。在中村遇国民党军51师一部,与之激战,退往梅子坪。曾山率省级机关及警卫连穿越狮形岽和老虎岽之间的山道,来到上溪大坪村,驻永丰宁都交界的竹篙岭排上[①]陈必振[②]家,在此指挥全省游击战争。据陈必振老人介绍:省委、省军政委员会的领导就住在他家楼上和楼下,县委县政府干部就住在右边厅内,当时有好几百人,他们住了好久。曾山还在大门口禾坪(即门前空地)上安置了一架电台天线,接收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中央军区的指示,指导江西各地的游击活动。
竹篙岭村,位于永丰县上溪乡大坪小竹篙岭山腰。该村地域约1平方公里,人口24户,96人,含坳子下、嵊子背2个自然村。地处上溪乡东部,东临中村乡梅子坪,东南与宁都县毗邻,西南是上溪礼坊,西北是上溪乡政府所在地。机关驻守在此,战斗时可以较好的指挥进攻,防守时可以依赖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便于以逸待劳,是一块难得的军事要地这时,国民党军的筑碉堡封锁下,永丰、龙冈、公略、兴国、万太、乐安、宜黄、洛口等县苏区大都丧失,县级机关或独立营、游击队都迁到永宁交界的上潮、长坑、梨树、梅子坪、大坪、礼坊等地一带山区,为了便于集中指挥领导,曾山与李赐凡、刘启耀、娄梦侠等省领导商议,决定将八个县组成三个指挥部,负责领导各地的游击战争。兴万太指挥部以内竹坪为基地,宜洛指挥部以头陂为基地,永公龙指挥部以竹篙岭坚竹坑为基地。同时,各县区组建独立营,独立营组织游击队,扰乱牵制敌人,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区域。各指挥部还建立白情侦察队,经常同省委保持联系。
这样,聚集在永宁边境的各县独立营和游击队有1万余人,3000余支枪。为统一指挥和行动,省委决定永宁边境的宜黄、洛口等县的独立营和游击队组编为宜洛独立团,永丰、公略、龙冈等县的独立营和游击队组编为永公龙独立团,活动于东固等地的兴国、万太独立营、游击队组编为兴万太独立团。解散红军医院、兵工厂、被服厂,能行动的加入红军,老、弱、病、残就地安置。
1934年12月,曾山来到距上溪竹篙岭只有20华里的中村梅子坪,在梅子坪万寿宫召开了永、公、龙各县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传达了省委的决定。随后,永丰、公略、龙冈的独立营和游击队战士,聚集在万寿宫前的稻田和红薯地里,参加永公龙独立团成立大会。会上,曾山代表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宣布了永公龙独立团的编组决定,任命石林生为团长,罗国倬为政委。曾山号召红军指战员“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顺利北上;巩固后方,保卫苏维埃根据地,迎接抗日胜利。生者英雄,死者光荣,不要忘记共产党会回来。要坚决记到党的六条(指入党宣誓词)。”[③]永公龙独立团成立后,主要在永丰南部边界山区进行游击战争,活动区域为草鞋勾、梅子坪,砼坑、君埠、龙冈等地,清除敌人的碉堡封锁线,保卫永丰仅剩的狭小苏区,保障省级机关的安全。(永公龙独立团一直坚持到1935年3月,在君埠空坑与敌九十三师遭遇时,因团长石林生叛变投敌,部队被打散。)保存实力,率军政机关安全撤出竹篙岭年11月,省军政委员会进驻上溪竹篙岭,引起了敌人的高度紧张。从12月起,国民党军加快了“进剿”的步伐,在竹篙岭、高家地一带布下蜘蛛网一样的封锁线,企图压迫红军游击队在狭小的区域内聚而歼之。据国民党军第三路军副总指挥罗卓英称:“去年(1934年)12月初,三路军以彻底清剿是处残匪之目的,首令陶(峙岳)夏(楚中)霍(揆彰)等部,进占洛口、东韶及黄陂、君埠等处,先筑碉封锁,再严密搜捕,旋复以孔(令恂)师进占尧山、苦竹、治村协力清剿。”[④]敌人所到之处,实行“树砍光、屋烧光、人杀光”的“三光政策”,给江西苏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少地方全家杀绝,全村被杀光,田园荒芜,人烟断绝。甚至国民党反动派在自己的报告书中也不得不承认,在“清剿”区内,“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无遗留之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⑤年底,国民党军罗卓英部从宁都西北部黄陂、小布向上溪、中村等地推进。敌人清剿仅剩的狭小苏区,已形成严峻形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曾山率部与敌周旋,最后下令撤出竹篙岭,翻过小竹篙岭向敌人的后方小布树陂一带转移。据陈必振回忆:“12月的一个晚上,天气很冷,接到情报国民党军队就从前面上溪礼坊方向的山上攻过来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我还记得一位高大的女首长和一位男首长饱含深情对我母亲说:‘我们是不能把这几件东西带出去了(铜墨盒、铜印泥盒、玉石手镯、模范妇女银质奖章、铜质暖手炉),请你帮助保管,要相信共产党一定会翻身的,到时我们会回来取的。’说完,她们便把那5件东西交给了我母亲之后,就随部队匆匆忙忙往山上走去。此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那妇女首长的信息了。红军走之前还把一大箱子的文件全部烧了。当时准备好过年用的一头几百斤的毛猪也没有带走,被国民党军吃了。国民党军来我们家搜时还问有没有土匪来过,幸好几件宝物被我母亲藏好,没有被搜出,否则就会没命的。”[⑥]面对当时千钧一发的时刻,曾山果断决策,及时率部转移。临行前将能带走的尽量带走,不能带走的妥善处置,该烧的烧掉,该交给群众保管的交给群众保管。至1934年12月底,永丰全境被国民党军占领,中共永龙县委和永龙县苏机关干部编入永龙独立营,随省委、省军政委员会撤退。
此后,曾山所带的部队是省委机关和红二团。他们“选择了另一条突围路线,即永丰县南坑的良村封锁线突围,顺利地到了兴国、万太苏区。”[⑦]以后的4个半月曾山几度经永丰到达吉水湖田(今水田乡)沿赣江而下,经南昌、九江到达上海,找到了党组织,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