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0-07-22 16: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首任军长谢振华。
在中国的开国功臣中,谢振华是一个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传奇颇多的开国儒将。他从13岁起,由一个灵气十足的小暴动队员,到参加长征的红小鬼,到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学人员,到华北兵团的创建者,到淮海战役的猛将,到军事学院的“将军班”,到省委第一书记,到军区司令员,谢振华的一生,是革命军人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完善的一生;是开国将领在对敌斗争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建功立业的一生;是开国功臣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和保卫中,再创新功的一生。纵观谢振华将军的戎马生涯,可以给我们今天的人以启迪、以激励、以奋进……
为报父仇 投身革命
谢振华原名谢振伴,1916年出生在赣西诸广山脉东的崇义县上堡镇。
崇义是个群山环抱、风光旖旎,史称“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庄园”的山水之地。上堡镇位于崇义西端,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由于北伐战争的影响,使这里的村民较早地投身到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斗争中,谢振华的父亲谢世骙就是其中之一。
1927年11月的一天,11岁的谢振华正与小伴们在山里放牛,只见一支长长的队伍从东向西走来。他们身穿灰军装、头戴大檐帽、打着绑腿、每个人领口上都系着一条醒目的红领带,十分精神。原来,这是南昌起义后,一支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由化名王楷的朱德任司令、陈毅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的800多人的队伍,他们开进了谢振华的家乡江西崇义县上堡镇,选址在这里进行休憩整训。这就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赣南三整”之一的“上堡整训”。
革命的火种一遇深明大义的民众,便立刻被轰轰烈烈地点燃起来。谢振华的父亲,甲子村30出头的谢世骙在认识了大名鼎鼎的朱德、陈毅和王尔琢后,也认清了他们所带领的军队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很快就成了革命积极分子,又很快地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当上了上堡镇“农民暴动队队长”。此时,11岁的谢振华尽管不谙世事,但对这支友善、严整的外来部队颇有好感。
1929年初夏,谢世骙在共产党员谢焕文的指导下,带领农友们成立了上堡镇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暴动队员拿着长矛、梭镖、土铳,激烈地消灭地主武装,肃清反动民团,组织焚烧鸦片,打出了声威,惊动了崇义县,也震动了赣州城。不久,暴动队遭到崇义县保安团的无情镇压,保安团打死、打伤暴动队员30多人,暴动队长谢世骙和政委郭树声在激战中双双被俘,不久被杀害。这一年,谢振华13岁。
1930年4月,谢振华找到了麟潭游击队负责人说:“我要参加红军,为父亲报仇!”游击队收留了他,因为他年龄太小,就先派他到青年工农干部学习班学习,之后分配他到崇义县少共县委任儿童团长、少先队长。从此,谢振华就带领着一群年龄不超过15岁的半大孩子干起了“革命”,他们为县委站岗、放哨,帮助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干得热热闹闹,分担了不少大人们干不过来的“小事”。
1932年,为了壮大红军力量,共产党在各县、区、乡扩招红军。经县委研究决定,由谢振华带着100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主力红军——红3军团第5军,成了正式的红军战士,谢振华的戎马生涯从此开始。还是因为年龄太小,他被送到红3军团政工干部训练队学习了一段时间。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谢振华从射击、投弹、刺杀、队列等单兵动作训练,到指挥作战的进攻、防守、战略、战术的学习,使自己完成了从一个少先队员到红军战士的转变。此时,他的同班同学有苏振华、甘渭汉等。这一年,16岁的谢振华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33年初,谢振华被派到红3军团新兵营任营政委,半年后,又奉命到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团政治委员训练班学习。在将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亲耳聆听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等中央和红军领导人的讲演,以及德籍军事顾问李德的授课,受益匪浅。
1934年,18岁的谢振华从瑞金红军大学毕业后,回到红3军团任第5师14团政委。这段时间,敌我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此时的蒋介石正穷凶极恶地向中央苏区发起猛烈的“第五次围剿”,而共产党内的斗争也剑拔弩张。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和博古、李德“寸土必争”、“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作战方法,中央苏区的地盘越缩越小,红军的有生力量越耗越少。彭德怀因一再“诤谏”,被免去了中革军委副主席职务;军团政委滕代远因“不合节拍”被调离;红7军团政委萧劲光被撤职、开除党籍、交付审判;红4师政委黄克诚被视为右倾,屡遭批判。其他许多师团长,动辄被撤职、开除党籍、罚苦工、判刑,甚至枪毙。灾难,在1934年下半年的中央苏区正在恶性蔓延……谢振华受命于危难之际!
中革军委命令他所在的红3军团,为反击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依托赣南高虎脑的险峻,紧扼敌人南进咽喉,阻击敌人向瑞金方向推进,以确保中央苏区首府的绝对安全。高虎脑山海拔800米,背靠险峻的武夷山,面对清冽的于江,南面是渐高的万年亭,再南便是石城和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了。上级师部交给谢振华14团的任务是:务必要在半桥和驿前以北的地区,构筑纵深的防御阵地,千方百计地阻击敌人的六路围攻和南犯。
要阻击敌人,首要的任务就是构筑复杂的工事。7月的赣南山区闷热难耐,忽地一场雨,动辄一身汗,整日的山林里热气蒸腾。熟悉赣南地貌的谢振华,指挥着官兵们,甩开膀子苦干加巧干。他们挖壕沟,设陷阱,搭掩体,建指挥所,吃尽了千辛万苦。半个月后,防御工事建成了,前沿是外壕、手拉雷、竹尖、铁丝网,壕后十来米处是单兵掩体。防御工事所以建得如此坚固和复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拖住敌人多久就拖多久,以保证党中央的安全!
几天后的一个拂晓,10多架敌机蝗虫一样地飞来狂轰滥炸,红军前沿阵地顿时被包围在一片火海之中,10多天艰辛建成的工事,几乎瞬间就被炸成一片废墟。轰炸过后,战士们纷纷从单兵掩体中冲出来进入阵地,和敌人开始了近距离的短兵相接。谢振华说:“我们不理敌人的飞机大炮,揍的就是他们的步兵!” 扬长避短,是他军事理论的学用结合。
经过一番拼死的厮杀,敌人以密集队形展开的第一次冲锋被红军击退了。接着他们又组织第二次、第三次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武器加重、兵力增强。谢振华的战术依旧是避实就虚,和敌人开展短距离的枪击战、陷阱战、肉搏战。战斗中,14团曾一度弹尽粮绝,谢振华急中生智,命令战士们一面到敌人的死尸堆里去寻找枪支弹药武装自己,一面把身边的山石收集起来打击敌人。他们用拼死的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惨烈的战斗直打到夜幕降临,再看谢振华和他的战士们,个个满面污垢,头发烧焦了,眉毛燎没了,军装或扯成了布条,或烧成了大洞,一天下来,千余人的队伍,有的连只剩下两三个班,有的营只剩下几个排!
残酷的阻击战整整打了3天2夜,18岁的团政委谢振华几乎没有合过眼,他与团长姚喆守在电话机旁部署兵力,指挥战斗,补充给养,眼睛熬红了,嗓子喊哑了,身体耗轻了,人几乎成了泥猴子。但是,阵地守住了,几天的恶战,硬是没让敌军的6个师越过高虎脑山一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难怪在几十年后的1968年,台湾国民党“副总统”、当年围剿红军的敌第3路军总指挥陈诚会在他的《五次围剿战史》中感慨地说:高虎脑战斗是“进剿”以来“未有之牺牲”,精锐之89师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退出战斗。
不久,彭德怀、杨尚昆命令谢振华所在的部队撤出高虎脑,退守万年亭,后又命令他们退守石城,边打边撤,继续阻击敌人。直到10月7日,红3军团奉命全线撤退,放弃石城,终于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阻击任务。
理论学习 成功转型
1934年10月17日,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不得不作出“大迁徙”式的战略转移——长征。谢振华被授命护卫中央纵队前进。在长征途中,谢振华以他的勇猛、无畏、智慧、干练在突破湘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抢占遵义城,勇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万五千里征途中,战功累累,令人瞩目。
1936年初夏,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国红军大学成立,校长是林彪,教育长是罗瑞卿,谢振华任上级干部科第2队政委。从此,30岁的罗瑞卿、20岁的谢振华,还有数十名年轻的红军干部、战士,到瓦窑堡镇外米粮山的几孔破窑洞任职。一个月后,敌人侵袭瓦窑堡,红军大学又被迫移址保安。
坐落在保安城外一公里处的“新校址”,当时是几十孔无门无窗、杂草丛生、斑驳黢黑的老百姓羊圈。创校伊始,谢振华等人就开始了动迁羊群、修整校舍、清理环境卫生的首要工作。年轻人能吃苦,很快,一所以窑洞为课堂、石头为桌椅、墙壁为黑板的抗日红军大学终于落成了。毛泽东对谢振华说:“你这个科长又变成了政委,可见我们的红军是能文能武啊!”
毛泽东所以出此言是因为,在长征中,谢振华曾先后担任过红3军团政治保卫分局执行科长,陕甘支队政治保卫局执行科长、红1方面军政治保卫局执行科长等职。在红大,谢振华的确是能文能武,他除了要和战友们一起随时应对敌人的武力骚扰外,还要管理学员、教育学员,要刻蜡板、油印讲义,要组织学员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
红大的条件尽管简陋,但教学质量却是高水平的,教员们虽然都是兼职,但个个都是大名鼎鼎。毛泽东讲中国革命的战略,张闻天讲中国革命问题,博古讲哲学,何克全和吴亮平讲政治经济学,徐特立讲新文字,李德讲战术学,等等。通过学习,谢振华和学员们一样,政治和军事素质显著提高。
1937年1月13日,红军大学随中央和军委迁往延安,随即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此时的“抗大”比起“红大”,学员数量更多,教学规模更大。在“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
在“抗大”,林彪仍是校长,罗瑞卿仍是教育长,而谢振华则由“红大”的教员变成了学员。他被派到培训红军师、团级干部的学员2队学习,和他一起的同学有张震、韩先楚、肖望东、余秋里、康克清、贺子珍等。同“红大”一样,“抗大”最好的教员仍然是中央的领导同志。在这里,谢振华除了听毛泽东的课外,还听过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陈云等领导的讲课。
条件虽然艰苦,但“抗大”的文体活动却十分丰富,有打球、演戏、唱歌、跑步等,谢振华和班里几个喜欢跑步的同学,每天都要从宝塔山跑到延河桥。每当这时,大家都会情绪激昂地或怀古思幽,或交流心得,或探讨问题,或鼓励学习,年轻人的心中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七?七事变”后,抗大一、二期的学员提前毕业,赶赴前方与各部队的战友一起抗击日寇。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合作,红军改称八路军。在此期间,谢振华被派往山西第2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人武部,任政工科长。从此,他将名字“振伴”改为“振华”。
不久,谢振华随邓小平到晋西地区开展抗战宣传和扩兵工作。
经过了“抗大”的学习,政治宣传工作成了谢振华的强项,21岁的他精神抖擞地带着一支精干的队伍,在晋西的城镇、乡村,贴标语,作讲演,打击汉奸,宣传抗日,把个抗战扩兵搞得风风火火。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谢振华单枪匹马,就扩兵千余人,有效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1938年2月,总部再次决定让谢振华回延安马列学院深造。新成立的马列学院,是中央为了提高党、政、军高级干部马列主义水平而筹办的最高学府,张闻天任院长,每期学员只有百人。谢振华的同学有徐海东、阎红彦、宋平、安平生、邓力群、江青等。马列学院课程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更加具体、务实,毛泽东讲哲学,刘少奇讲根据地建设,陈云讲党的建设,周恩来讲统一战线,博古讲联(共)党史,王学文讲政治经济学,陈伯达讲社会发展史。
马列学院的系统学习,使谢振华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完成了一个基层指战员向高级将领的转型,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日后在华中战场、淮海战场、上海战场等重大战事中,功勋卓越,战绩辉煌。
驰骋敌后 威名苏北
1940年7月,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军工作训练队队长的谢振华,在毛泽东两个多小时的亲自叮嘱下,率100多名经过特殊训练的干部,辗转来到了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第5纵队的敌后苏北新区,开始了他在敌后长达8年的百战生涯。
第5纵队刚刚成立,谢振华被任命为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为了扩大抗日基地和武装,10月,他带了200多人到阜宁去建立根据地。初到阜宁时,群众的抵触情绪很大,因为他们长期受日伪军的骚扰,加上土匪恶霸常借“国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他们误认为“八路军”是“国军”的一部分。谢振华在工作中,来实的,动真的,他们首先打击日伪军,剿灭土匪,接着安抚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群众。很快,他就扩招了一支有1000余人的新兵队伍,组成了阜宁县大队,他亲自任队长兼政委。“皖南事变”后,阜宁县大队的全体指战员奉命换上了“新四军”的“N4A”臂章。在他的带领下,这些阜宁的子弟兵,利用熟悉的地理人情,在敌后展开了积极的游击战、歼击战,先后占领了多处敌人的据点,有力地配合主力牵制了敌人。
不久,上级一纸电令,以谢振华的阜宁县大队为主组建了24团,谢振华为团长,他又回到了正规军的行列,与兄弟部队一起开展了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反扫荡”斗争。
1943年春节刚过,敌人集结了2万余兵力,对我盐阜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敌人采取闪电战术,分兵向东坎、八滩等地进击。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和敌人对峙。战斗持续到了3月下旬,鬼子山本中队和200多名伪军又一次疯狂地对八滩展开袭击……
八滩的战斗最初打得十分残酷,24团伤亡惨重,参谋长也负了重伤。最后,谢振华决定用“火攻”。他让战士们把蘸了煤油的棉花团绑在手榴弹上,投进顽敌抵抗的大院里,院内顿时火光冲天,成了一座越烧越旺的大火炉。火攻八滩,谢振华打了个漂亮仗,共击毙日军山本中队长以下的官兵100多人,歼灭伪军一个大队200多人。
转眼到了1944年,抗战进入到进攻阶段。新四军3师立刻抓住有利时机,在盐阜沿海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局部反攻。他们攻克小尖集,摧毁了许多碉堡和炮楼,俘伪军大队副大队长以下500多人;突袭李圩子、响水口、大王庙等10多处据点,毙俘伪军550多人;再袭响水口、三岔口等伪军据点,歼伪军1200人;激战陈家港,歼灭伪大队长、警察局长以下1400人,缴获食盐数万吨;抢占七灶,全歼守敌230人;炮火夺掌声庄,200多人向24团举手投降。
一时间,谢振华连战连捷,日伪军闻风丧胆。
抗战胜利后,黄克诚率新四军3师主力远征东北,作为3师的种子,谢振华奉命保卫胜利果实,留守苏北。1945年深秋,作为开辟苏北根据地的功臣,谢振华先后被任命为淮海军分区副政委、政委、华中新10旅政委、35旅政委、华野12纵队司令。在坚守苏北的3年中,谢振华的战术越打越精,仗越打越勇,威望越打越高。
在战涟水、打胡围、攻占蛤蟆山的激战中,新10旅收复失地,连打了3个漂亮仗;在攻克小李集、胡集、钱集、徐溜、苏家嘴、大程集等敌军据点中,35旅所向披靡;在围盐东、下苏中、占丁集、克李拼、击盐南的战斗中,12纵队一仗比一仗打得勇猛、顽强。
3年多来,谢振华带着他的人马,从苏北打到苏中,又从苏中打到淮海,灵活多变,纵横驰骋,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风。仅1947年上半年的战绩,谢振华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纵在淮海地区共作战225次,歼敌7600余人,缴获机枪40挺、小炮10门、步枪和手枪2461支,攻克敌据点40余处,摧毁敌区、乡政府19个,收复失地和扩大新区4549平方公里,争取回归人员10000余人,迫使国民党军匆忙撤返原占点线,并抽
华野的人都知道,谢振华不仅是一员骁将,更是一员儒将。每遇战斗,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思想动员、战略分析和战斗总结都极富感召力和影响力,他从不用讲话稿,从不纸上谈兵,却能用事实讲得人心悦诚服。人们都说,谢司令打仗最善于动脑筋、集思广益和思想动员,他决不打无把握之仗,因此每战必胜!
逐鹿淮海 鏖战上海
1948年10月,谢振华率领的华野第12纵队,在淮海战役中,肩负与兄弟纵队一起分割歼灭黄伯韬兵团的重任。12纵队的任务是,切断黄伯韬兵团东窜海州与西撤新安镇的退路。这是一场黎明前的生死激战,复杂、多变、残酷。
11月7日,12纵队35旅打入红花埠,与敌63军接触,将敌军打得稀里哗啦。8日,12纵队昼夜兼程,在敌机的轰炸和扫射下,将士们不顾严寒,抢渡了沂河、沭河、运河和黄河故道,越过陇海路向徐州东南大迂回,连续3日追堵黄伯韬逃敌。12日,12纵队与从睢宁撤逃的敌孙良诚部遭遇,谢振华命令当即全歼了敌人。17日,谢振华以35旅104团为主攻,歼敌74军一部……
淮海战役从总攻开始,直到战斗结束,作为战役局部的指挥员,谢振华和12纵队的几名主要领导,不曾离开作战室睡过一次安稳觉,即使是战役接近尾声,他们也没有丝毫懈怠,直到部队打扫完战场,谢振华才终于长长吐出了一口气:“我们胜利了!”于是乎,他既而草就了一首七律《决胜淮海》以抒情怀:会师淮海决雌雄,百万军民战寒冬。南打北围巧布阵,邱黄李孙杜入笼。盐淮子弟显智勇,攻克碾庄围青龙。壮大成长十二旅,疆场浴血建奇功。
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谢振华坐着一辆刚缴获的“别尔卡”小轿车,从歼灭杜聿明集团的陈官庄,一鼓作气,赶到了200里外的贾汪镇。他此行的目的,一是把这辆簇新的小轿车请野司转送给党中央作为胜利的礼物;二是参加华野扩大会,听命中央关于渡江南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会议精神。
2月9日,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3野战军,12纵队扩编为第30军,谢振华首任军长。在解放战争的号角下,新改编的第30军将士,身着黄布军装,左胸前钉着白底黑字标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胸章,军帽上缀着金边红底的“八一”五角星,开始了他们解放全中国的神圣使命……
4月初,谢振华的第30军在安徽省的和县境内,强击裕溪口,猛袭西梁山,所率部队勇猛的作战攻势如下山猛虎、所向披靡。
22日,第30军抢渡长江成功,占领了芜湖市,谢振华首任芜湖市军管会主任。
5月11日,上海战役正式开始。
谢振华的第30军突飞猛进,他们克奉贤,战南汇,一路厮杀,势如破竹。在攻打川沙的战斗中,顽敌以重炮开路,四面突围;然而第30军却铁壁合围,牢不可破。在我军后续炮火的重拳配合下,敌首王秉钺终于成了阶下囚。紧接着,第30军和第31军又马不停蹄,再次合攻高桥。全线总攻开始后,第30军一鼓作气,迅猛直捣三岔港……
1949年5月27日,上海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进城后的谢振华,奉命率第30军警备浦东。几十年后,谢振华将军在回忆解放上海战役时,感而诵诗一首
《沪外歼敌》:
奇袭日行超百里,川沙白龙均被围。
提前赶到出敌料,昼夜歼敌达万余。
战罢白龙攻高桥,切断吴淞敌难逃。
俘敌军长王秉钺,承认必遭此下场。
执教军事学院 就读“将军班”
1949年7月,中央军委一纸调令,任命谢振华为华东军政大学第2总队政委。
华东军大从1949年6月起,就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录取了第1期高中生。新创办的华东军大,从过去短期突击集训,转为相对固定学程的正规化系统教学;从培训工农干部为主,转为培训知识分子学员为主;从单一兵种的作战训练,转为诸军兵种正规化建设准备人才。10月18日,在原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旧址,华东军政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第1期教职员工37159人。开学后,谢振华坐在学员们后面,旁听了第一堂课《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谢振华的夫人王煜此时也在2总队,她是2总队文工团团员。1951年1月15日,在华东军大基础上转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开学典礼在南京华东军大驻址举行,刘伯承院长主持了仪式。这一次,谢振华担任了基本系(含情报系)主任兼党委书记。
军事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华东军大又有很大的不同,突出的问题是,教职员工比较复杂,人员大致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苏联顾问;二是我军高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谢振华此时兼任中国革命史和战史课程;三是新参军的大专知识分子和地方文化教员;四是有教学条件的原国民党起义人员和在黄埔军校或保定军校学习过的旧军官。因此,师生们在教学期间产生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干部学员对让“降将”、旧军官讲课不服气,而有些“降将”、旧军人对教学“新军事”、“新理论”也有所顾虑等。为此,谢振华在刘伯承院长的亲自指导下,在师生们中间,展开了多种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革命不分先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有专工”等道理让他掰开来、揉碎了讲给学员们听、教员们听,终于使教学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员们的成绩也上去了。1954年5月1日,谢振华领导的基本系、情报系的第一期学员,顺利完成了3年的学业,圆满毕业,学院还专门为这两个优秀系,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
“战役系”的教材是以指挥现代化诸军兵种合成作战为主的一个综合系。学员均是正军级以上有着多年丰富作战经验的干部。谢振华的军校生涯,又一次从教员转成了学员。他的同学中有杨得志、张震、廖汉生、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54名学员编为四个组,主要课程有战役法、战略学,学制三年。战役系的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讲课为辅,主要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参考和借鉴苏联与外军的作战经验,总结研究我军各个时期的革命战争经验,提高马列主义政治、军事理论水平和组织指挥现代化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能力。3年战役系的系统学习,使谢振华的综合军事素质更上一层楼。
驻防冀晋 “军管”山西
1957年7月,从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的谢振华,先被任命为志愿军21军军长,被派到朝鲜“维和”了一年之后,又被调任为69军军长。
谢振华上任69军军长后,驾轻就熟,他首先狠抓的就是军事训练。他严格按照军事条令、条例带兵,高标准、严要求地训练部队。在每年新课目下达之前,他都要先组织师、团、营干部和司令部人员从严达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先士兵一步,以保证全军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训练方法的贯彻落实。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6月,在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大比武中,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观摩下,69军尖子分队和个人,分别获得了总部和北京军区授予的步兵、炮兵、侦察、通讯等军兵种的多项集体和单项奖励。既而毛泽东发出了普及训练尖子经验的指示之后,全军大练兵迅速掀起高潮,各军区大比武此起彼伏,从而形成了后来我军军事训练史上的“百日辉煌”。谢振华立了大功!
历史是风云多变的!
1966年,中国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谢振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血与火的考验。1969年3月,在“文革”“全面夺权”的风暴刮遍大江南北之时,中央军委对全军多个部队实施换防,谢振华奉命率69军从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移驻到了山西省省会太原。5月底,部队又增加了两项任务:军管和军训。当时的山西省,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夺权省,陈永贵是全国第一个扛旗造反的劳动模范。他支持的造反派头头杨成效则叫嚷“越乱越好,武装夺权”,整死了省委书记,关押了大批领导干部。两派斗争异常激烈。在进驻山西时,作为军长的谢振华和政委曹中南二人,虽然对“文革”中的一些作法困惑不解,如为什么有那么多老领导、老上级如刘少奇、邓小平、贺龙、陈毅、罗瑞卿被打倒?成了“罪人”?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会不顾一切地疯狂械斗?自相残杀?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军“服从命令的天职”让他们只能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自1969年被周恩来总理亲点担任了省委第一书记后,他顶着层层压力恢复工农业生产,整顿濒临停产的大型煤炭企业,重新创造出了在全国领先的成绩。1970年,山西省粮食产量第一次在历史上突破百亿大关,工业产值也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这在“经济全面崩溃”的“文革”中,实属不易。
“文革”中,谢振华在很多时候,对极“左”的东西都采取了消极执行甚至不执行的办法应对——他曾让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地委书记李悦农到69军驻地避难;他曾协助地方有关人员,把重要文件和公章两大麻袋从造反派手里要回来,交还给地方;他曾亲自派秘书带着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还没有得到平反的原山西省委书记卫恒的儿子到部队去当兵;他曾亲笔批示正在蒙冤的黄克诚大将的女儿,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对策”考入大学……
谢振华的这些举动必然会得罪“四人帮”。从1974年开始,“四人帮”及陈永贵等人以“反对陈永贵就是反对大寨红旗”、“反对大寨红旗就是反对毛主席!”为借口,罢免了谢振华的一切职务,迫害达3年9个月。
“文革”中,谢振华以他理性军人特有的爱国情操和正义感又一次经受了社会的考验!
重返部队 最后的辉煌
1977年12月,61岁的谢振华被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调任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众所周知,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毛远新的把持和作恶,沈阳军区是军内系统出了名的“重灾区” 。花甲之年的谢振华重返军队,和司令员李德生一起,又开始了拨乱反正,重整军魂的新的征程。
在沈阳军区,谢振华分管作战训练工作,同时参加清查与“四人帮”流毒有牵连的人和事。在肃清流毒、拨乱反正的过程中,谢振华带工作组到长春的16军进行整顿,他下大力气整治部队的软、懒、散、肿,结合思想整顿,调整领导班子,使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又焕发了青春。
1982年,66岁的谢振华当选为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不久,军委又任命他为昆明军区政治委员,这又是一个治理“文革重灾区”的重任。“文革”中,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阎红彦含恨自杀,司令员秦基伟被逼下台,原军区个别领导也积极参与了夺权。在这种情况下,谢振华根据部队现存的派性严重、班子老化、战事严峻、思想混乱等问题,一上任就抓了几件带动全局的几件实事。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几件大事抓得有声有色,使昆明军区很快出现了一个团结一致,勇于创新,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1985年6月1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政府决定军队减员100万!老将军谢振华在这最后一班岗上,仍不失一个职业军人的豁达与坦荡。他对此事的态度是:端正思想,遵守规章,狠抓落实,善始善终。在他从我做起、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的具体言行影响和带动下,截止到1986年6月3日,原昆明军区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裁军的历史使命。
老将军谢振华终于稳健地“驾驶”着昆明军区这辆急转的“战车”,安全到达了终点,这位当代的“老黄忠”用自己“职业军人”的忠诚,向党和人民交上的一份圆满的答卷,谱写了生命中的一曲最后的辉煌!这一年,谢振华70岁。
评论 (0人参与)